DSC01170.JPG

 

  我發現,如果我問誰:「凱達格蘭大道一號是哪裡?」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猶豫半天,然後說:「好像……總統府吧?」

 

  答案很明顯是錯的(不然我不會這麼問),事實上,凱達格蘭大道一號的所在地,是臺北賓館。

 

  這個地方,現在是歸外交部所掌管,一般來說,好像一個月開放一兩次(?),而且,對外開放的範圍,並沒有很多。這一次我和拍攝團隊進去時,很多地方,都是第一次看到,即便以後對外開放,參觀民眾也不一定能像我這次一樣,在館裡上上下下跑來跑去(還有館長在旁隨時可以問問題),所以……科科,來開開眼界吧! 

 

  先從外觀和歷史介紹起。

 

DSC01171.JPG

 

  臺北賓館的歷史要追溯到日治時期。

 

  日本政府派總督治理台灣,總督辦公的地方是總督府,也就是現在的總統府,而總督住的地方沒有著落,於是,蓋了總督官邸。這處總督官邸,就是今天的台北賓館。

 

  你大概會說:「夭X……官邸蓋成這樣喔?!自肥啊,死貪官!」

 

  其實,總督官邸和總督府一樣,等於是日本政府在台灣的門面,也是統治者象徵的建築物,所以格外要求氣派、豪華,表現出高人一等的姿態,也就是說,從一開始興建的時候,建築師和發想者的原始初衷,就不只是要蓋一座給公務人員住的官邸,而是要蓋一座超高水準的豪宅出來。

 

  再者,總督官邸當時也是皇族來台時下榻的地點。和現在日本皇室希望達到親民的目標不同,在日治時期,日本皇室的存在,是至高無上的,皇族要來住的地方,當然不能馬虎。

 

DSC01172.JPG

 

  日治時代,日本政府派駐台灣最高的兩位行政長官,一個是代表軍事體系為主的總督,另外一位,是代表行政體系為主的民政長官。第四代總督兒玉源太郎和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兩人,決定要在台灣蓋總督府和總督官邸。在這之前,總督工作和居住的地方,最早是清代的布政使司衙門,這個衙門在總督府落成後被拆除,蓋了中山堂。

 

  當時,布政使司衙門比較狹窄,把總督府和總督官邸都設在這裡,空間擁擠,總督只好搬家,把住家地點改到清代的「西學堂」去。西學堂原來是劉銘傳在台灣培育洋務人才的學校,現在的位置,大概是台北長沙街一帶,婦聯會的位置。

 

  但這個西學堂,也是年久失修,外表並不好看,總之,到了第四代總督兒玉源太郎和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主政時,就開始萌生要好好蓋一座總督府和總督官邸的念頭。

 

DSC01174.JPG

 

  後藤新平對總督官邸有很深的期許,說得更簡單一點,就是--無所不用其極的豪奢!

 

  到底有多豪華呢,按照後藤新平原來的構想,認為當時的台灣是日本經營南方的王座(就等於是跳板啊),務求盡善盡美,他原本還打算在官邸裡設置專屬劇場(我的天哪),但後來因為考慮到當時的環境而作罷(一戰時,物價飆升)。

 

  網路上可以輕易查到當時建造的費用是將近二十二萬日幣,我懶得換算成現今物價,但想來一定非常驚人(要知道,總督府的建築價格,大概是兩百八十萬左右,等於這座個人豪宅建築費用是總督府的十分之一),至於有多驚人,來看看臺北賓館現在的狀況,也能推之一二。

 

DSC01173.JPG 

 

  台北賓館的佔地約有三點五甲,其中,建物面積約有一千五百多坪,其他的,都是園林。

 

  我曾經在台大醫院的高樓層往下眺望這座建築,只覺得小橋流水,非常美麗,但進入其中,才覺得整座園林的清幽精緻,真教人難以想像。

 

DSC01175.JPG

 

  在建築總督府花園時,日籍建築師引進了中國「太極」和園林建築中「借景」等觀念。

 

  而值到今天,這座建築內外改變的並不多(雖然有些殘,但也經歷修復),而花園中的花木位置,也大多沒有改變。

 

DSC01176.JPG 

 

  1901年落成的這座官邸,走到今天,以經是108歲的老人家了。

 

  想像一下,這些樹、這小橋流水,在這處地方,已經有108個年頭,它們如果有眼睛、會說話,會告訴我們,看到了些什麼?

 

DSC01178.JPG

 

  因為機會難得、景又太美,我調整了相機的照片格式,希望盡量能留住這棟建築的美。

 

  不過我實在不是拍照的料啊!

 

DSC01179.JPG

 

  走在花園中,很難想像我人還在台北,而且就在車水馬龍的凱達格蘭大道上。

 

  園子裡很安靜,外頭的車聲人聲,什麼都聽不見。

 

DSC01180.JPG

 

  池塘裡,黑天鵝悠游。

 

  攝影師大哥說,拍這種地方,叫他天天來都願意。

 

DSC01181.JPG 

 

  我和公視的企畫為了討論進度,在池塘邊坐了一下,順手拍了這張照片。

 

  不得不承認,這裡隨便拍都美。

 

DSC01185.JPG

 

  這座小橋看似平凡,但其實歷史遠比官邸更老。

 

  今天二二八公園的博物館後方,在清代,是民間信仰天后宮的所在。中國人,尤其是海外移民,幾乎所到之處,都會建廟祭祀媽祖,天后宮曾是台北府最大的媽祖廟。我說「曾是」,是因為1911年夏天,北台灣連續遭到三個颱風的侵襲,導致整座台北城幾乎有一半都泡在水裡,當時天后宮遭到重創,日本政府趁著這個機會,執行「都市改正」(都市計畫),把天后宮拆了,而拆下的材料,除了現在在二二八公園可以看到的樑柱基座外,很多都用到了官邸的建設上。

 

  這座不起眼的小橋,正是天后宮殘存的一部份。

 

  它有121年。

 

DSC01182.JPG

 

  這座八角亭臨水而立。

 

  看亭基臨水的部分,有一塊顏色特別白的水泥,這是後來整修時補上的。

 

  原來放在這塊水泥位置的,是掛在北門城樓上的匾額,上面寫著四個字--巖疆鎖鑰。

 

  這塊匾額現在又回到了北門前,但昔日是總督官邸的踏腳石。

 

  閱讀這段資料,和看到實景時,我覺得,有種……說不出的感慨。

 

DSC01186.JPG

 

  八角亭一如往昔。

 

  有趣的是,站在亭中央說話時,可以聽到環繞音效的回聲。

 

  導演和攝影師都去喊了一下……親自證實。

 

DSC01190.JPG

 

  側門台階上,石獅子一對,一公一母,造型非常可愛。

 

  這對石獅子的來源,也是台北府天后宮的殘存之物。

 

 DSC01191.JPG

 

  完全洋式的庭園和建築裡,搭上這對石獅子,居然有種混搭的美感。

 

  難道百年前,日本建築師就已經流行「混搭」了嗎?

 

DSC01319.JPG

 

   總督府很特別的地方,在於四面都設陽台的建築形式。有人說這是殖民建築的特色,我倒覺得很英國風,也許是因為當代日籍建築師,尤其是出身東京大學的,通常都會受到在東大任教的英籍建築教授康德的影響(這位康老先生影響非常多建築師,也間接影響了日本政府在台灣的許多建築,譬如總督府就是一例)。

 

  這樣的建築,在香港特別明顯。不知道為什麼,看到這一排寬大陽台,我總不自覺的想起淺水灣的「露台餐廳」。

 

DSC01297.JPG

 

  老虎窗、山牆上的浮雕,精細優美,大量採用花紋的泥塑,很有文藝復興時代巴洛克建築的風格。

 

DSC01298.JPG   

 

  柱頭的式樣非常精緻。

 

  現在,恐怕很難再蓋出這樣具有歷史氛圍的建築了。

 

DSC01321.JPG DSC01322.JPG

 

  正面左右兩翼的屋頂造型。

 

  這座建築歷經多次修繕,改動最大的一次是在1911年,由建築師森山松之助主導。他大改了許多部分:擴增二樓面積、修改屋頂造型,還有,把整座官邸改得更華麗(我懶得講太仔細,因為要寫案稿,相關內容全寫進稿子裡,之後有提到就帶到一下吧),更更更華麗。

 

  森山松之助也是東大畢業的,想當然爾,又是一位受康德影響的建築師。

 

  其實看過一連串日治老建築後,我真的有種:其實康德才是影響台灣日治建築最深的人啊!當老師的人真的很可怕,成也老師,敗也老師……

 

DSC01323.JPG

 

  快夕陽西下時拍的,這棵樹也有百多年歷史了。

 

  園子裡的樹大約有上千棵,大多都是相思樹。

 

DSC01325.JPG

 

  正門的噴泉依舊,但屬於日治時期的那段歲月,早已經過去。

 

  這棟建築物中曾住過十六任總督,但他們今日都已經不復存在……

 

  外觀介紹完了(老天,光介紹外圍就寫了一個小時!),下一篇,我要介紹,台北賓館中一直不曾被公開過的地方--和館。

 

  你知道,台灣有這樣一座,幾乎可以拍台版「篤姬」的美麗和館嗎?

 

DSC01184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霜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